你聽過「Hebocon」嗎?這是日本每年舉辦的機器人大賽。這名字來自日文的「へぼい」(heboi),大概就是「很遜」、「做工粗糙」或「不給力」的意思。這是個俚語,專門用來形容那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東西——就像那種做得很爛但莫名其妙還能動的機器人。
Hebocon的規則超簡單:參賽者帶著自己做的機器人來打相撲。不過有個鐵律——參賽者在機器人方面必須是純業餘的。
正因為這個規定,Hebocon跟一般的機器人比賽完全是兩回事。大部分參賽者大概一開始都雄心壯志,結果做到一半就放棄了,或者發現自己的計畫根本行不通——最後只能匆忙拼湊出一些勉強能動的破爛玩意。有些機器人甚至還沒到會場就散架了。當完全沒有工程背景的大人認真搞起機器人時,結果慘到反而變得超級好笑。說穿了,Hebocon就是在慶祝全世界最沒用的機器人。
為什麼日本人連沒用的機器人都愛
我想這種可愛又無厘頭的機器人大賽,大概只有在日本這個全世界最愛機器人的國家才會出現。就算機器人完全不實用或一點都不帥,日本人還是會喜歡。這種心態很大程度受到像《哆啦A夢》這種深受喜愛的動畫影響,現在這部作品已經紅遍全球。跟西方媒體裡那些又帥又強的機器人不一樣——像鋼鐵人或變形金剛——哆啦A夢既不強也不帥,而且老是幫倒忙。他不是工具,也不是武器;他就是個朋友。這樣看來,日本人把機器人當成的不只是機器——不管多「遜」,它們都是有魅力的夥伴。
這種文化背景也解釋了為什麼日本會誕生索尼的AIBO(1999年)、本田的ASIMO(2000年)和軟銀的Pepper(2014年)這些人形機器人,它們出名的不是實用性,而是個性。最近連一些餐廳都開始用有表情的送餐機器人——從功能面來說根本沒必要,但就是莫名讓人覺得溫馨。

從虛擬偶像到真實家具——初音未來藝術椅登場
在這個脈絡下,日本會成為虛擬偶像的發源地也就不奇怪了——這些沒有實體的數位人物竟然能紅得一塌糊塗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初音未來。就像我之前文章提到的,未來是北海道的公司開發的——跟我們一樣來自北海道。
這個共同點激發了我們的新合作企劃。我們跟「ART OF MIKU」計畫攜手,這個計畫用當代藝術的角度重新詮釋未來,我們則開發了一款休閒椅,把藝術作品直接印在彎曲的木製椅背上。這不只是張椅子——這是客廳裡的流行藝術品。
椅子的木材全部來自北海道的森林,由我們工廠的在地工匠手工製作。更特別的是,每張椅子都有一個用扇貝殼生物塑膠製成的專屬銘牌——這是北海道開發的環保材料,用來解決貝殼廢料的環境問題。銘牌上還有創作椅背藝術作品的藝術家親筆簽名。
更多詳情可以到我們的特別網站查看。希望這個作品能為你的生活帶來一點樂趣、驚喜和日本文化——完全不需要任何機器人技術!




井島 俊吾
CondeHouse 國際事業部部長。前日本財務省官員,輾轉不同地方之後決定回故鄉北海道。興趣是向外國人介紹日本文化。討厭剷雪。
コメント